作者:谢需
【导读】在社会的边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曾因一时行差踏错而身陷囹圄,如今虽回归社区,却背负着沉重的过去,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该如何重启人生,他们茫然无措。在浙江,一家名为浙江省阳光雨露公益服务中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给出答案。
【正文】“如果不是你们,我可能早就放弃自己了。”近日,在杭州市上城区的“阳光雨露之家”工作站,社区矫正对象缪某(化名)紧紧握住心理咨询师的手,眼含热泪。他曾因巨额债务和过往创伤叠加,一度情绪崩溃、濒临绝境。正是“阳光雨露”的专业介入,将他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而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只是上城区社区矫正项目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科学导航:为每一次健康精准“把脉”
“我们面对的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个个渴望被理解、需要被引导的灵魂。”中心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帮扶的精准性,阳光雨露中心告别了传统“一刀切”的模式,而是依托“浙里连心”等智能化平台,为每一位矫正对象建立起贯穿始终的心理健康与再犯罪风险评估档案。从首次接触的“初画像”,到矫正中期的“动态监测”,再到即将回归社会的“综合评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为每一位对象进行科学“把脉”,其形成的专业报告为司法行政机关的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从“心”出发:在悬崖边上“拉一把”
缪某背负着近百万的巨额债务,加上早年累积的家庭创伤,让他成了司法所和社区眼中的“头号难题”。在一次常规报到时,工作人员发现他言语混乱、眼神躲闪,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预警信号立刻被激活。派驻的心理咨询师叶老师第一时间介入。初次接触时,缪某抵触情绪极重,把自己蜷缩在角落,反复说着“没用的”“让我死了算了”。叶老师没有急于说教,只是安静地陪伴,递上一杯热水,开启了连续数日的耐心倾听。在第四次谈话中,缪某终于卸下心防,哭诉了自己被欺骗、被背叛的经历,以及独自支撑的绝望。叶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他话语中的创伤细节,运用专业的危机干预技巧,引导他宣泄情绪,并帮助他分析现状:“困难是暂时的,但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先不想那一百万,先想想今天晚上怎么能睡个好觉,好不好?”正是这朴实的一句话,让缪某找到了一个微小的支点。随后,叶老师一方面联系其家人进行沟通,争取到了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协助他联系法律援助,并鼓励他主动就医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如今,缪某正在积极配合治疗,并在社工的帮助下开始规划债务整理方案。他眼中的阴霾虽未完全散去,但已然有了光。
这样的成功干预并非个例。据统计,该项目已为数百人次提供了类似的深度心理疏导。不仅如此,中心还联合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为涉世未深的未成年矫正对象提供“一对一”的成长陪伴与家庭辅导,引导他们重塑“三观”,帮助他们找到稳定工作,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授人以“渔”,重获融入社会的“硬技能”
“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对于情绪趋于稳定的缪某,“阳光雨露”的帮扶进入了第二阶段。中心为缪某“量身定制”了一套赋能方案。首先,邀请他参加专门开设的“财务健康公益课堂”。在这里,专业的社工和志愿者律师为他系统讲解了如何区分合法债务与高利贷、如何制定可行的分期还款计划、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张张表格,一次次演算,让缪某第一次从混乱的债务关系中理清了头绪。
更重要的是重建他的社会价值感。在中心即将组织应急救护员专场培训时,叶老师鼓励缪某:“去试试吧,这不只是学个技能,更是让你重新找到‘我可以’的感觉。”培训课上,从心肺复苏到创伤包扎,缪某学得比谁都认真。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资格证书。“以前只想着怎么还钱,天都塌了,”缪某拿着红色的证书,感慨万千,“现在学了财务管理,心里有底了;再去考个救护证,感觉自己不光能救自己,还能去帮别人。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从一个绝望的负债者,到一个手握“救命”技能、敢于规划未来的人,这正是专业赋能的真正意义所在。“阳光雨露”它不止于帮扶,更在于滋养,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化作温暖的阳光,用无私的社会关爱汇成滋润的雨露,为平安浙江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心”力量。